许多人都想不费吹灰之力在股市中大赚一笔,让别人羡慕嫉妒恨,我也不例外。起初,我的如意算盘是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和“懂”基本面分析的优势,秉持“购买 - 持有”的价值投资理念,发掘价值被低估的潜力股,相信只要从沙砾中找出蒙尘的金子,就可以坐等翻番。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这只是一厢情愿的计划。

首先,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选股所需的“二手信息”的可获得性已经大大提高。任何人,只要会用电脑,就可以很容易地在网上搜索查询到历年的GDP增长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最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具体内容等等,而上市公司的年报、知名投行的研报也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和下载。问题是,这样的信息太多了,多到光是标题和目录,我都看不过来。即便按照投资专家建议的“先看行业和板块,再挑个股”的方法去筛选,面对A股市场上可交易的一千多支股票,要全面了解这些基本面信息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不用说深入研究和筛选了。另一方面,作为基本面信息重要组成部分的“一手资料”却依然十分匮乏。和绝大多数散户一样,我也没有机会去面谈要投资公司的董事长、参观他们的生产线,走访他们的供应商和客户。因此, 即使了解了宏观经济和行业竞争,我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家企业,因为信息是不完整和非对称的。显然,对散户而言,“基本面选股”基本上不靠谱 – 可操作性太差。

发财致富的愿景激励着我,我没有被困难吓倒。时间到了2008年,上证综指从2007年底的6124点持续暴跌至1664点,之后又震荡上行到3478点(2009年8月4日),然后就一直在3000点上下区间波动。市场上价值投资的鼓噪者逐渐偃旗息鼓,短线为金、趋势为王的技术分析派卷土重来(老股民都知道,某种投资理念是否流行往往取决于当时的市场环境。如同四季更替,A股市场短短二十年发展历程也经历了若干波动周期)。我决定顺应潮流,转向技术分析。

的确,技术分析更适合股票市场中的个人交易者(散户),其理由我会在随后的小节中向您介绍。现在,请容许我继续唠叨两句我的故事。

在决定以技术分析作为炒股工具后,我走进书店,开始寻找这方面的著作文献。幸运的是,尽管市场惨淡,大师却不缺。各路“股神”和“股圣”纷至沓来,争相为我们传道解惑,提供他们的独门秘笈。这些大师往往各有各的观点,但是都成功地预测了所有过去的重大行情。他们的言语生动有趣,陈述旁征博引,理论玄妙神秘。更绝的是,不论是“多方炮”、“老鸭头”还是“空中加油”,每种赚钱技巧的讲解中都配有具体案例,有理有据,令人折服。

软件开发商和投资理财咨询公司的专家们也没有忘记我这样的小股民,他们给我打电话、发来电子邮件,随时准备与我分享他们轻易不外传的内幕消息。网站上也到处是他们的广告:“本公司向您提供免费内幕消息,新开发的炒股软件每天向您推荐三只黑马股,不涨停不收费,投资者买后出现亏损,损失点差由公司买单。”

理工科的教育背景(大学里,我的专业是物理。虽然学业平庸,毕竟最后也拿到了理学士的文凭)妨碍了我成为大师们的信徒,也可能让我错过了不少提前潜伏黑马股的良机。原因在于,大师也好、黑马软件也好,他们选股选时的锦囊妙计,要么没有可定量描述的计算公式,要么没有完整可追溯的绩效统计,更多是干脆两者都没有。股市奇人最后总被发现是“南雷北赵”的翻版,而黑马软件往往不过就是普通的看盘软件,加上一些可疑的买卖信号指示。

常识是我们避免被忽悠的简单而有效的武器。技术分析不是点石成金的魔杖,一切(技术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它的前提和最终检验都应该建立在真实可靠的统计分析基础上。在尽力抵御那些包赚不赔的独门秘笈的诱惑后,我把眼光转向传统经典(以我的水平而言)的技术分析著作,其中包括莫里斯的《蜡烛图精解》和普林格的《技术分析》。这两本书都教授帮助交易者进出场的买卖信号,前者介绍日本K线图形态识别原则和形态背后蕴含的交易情景与心理分析,并对K线图形态在美国股票市场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评估;后者作为以道氏理论为基础的西方技术分析的经典教材,其内容更广泛,对技术指标信号的解释更全面,评价也更谨慎。两者的分析和结论都基于对长期历史交易数据的统计,因而在我看来比较客观。然而遗憾的是,包括这两本书在内,书店里大部分基于统计结论的技术分析著作,其所做的统计分析都是针对国外的股票市场。对A股市场的股民而言,K线形态和主要技术指标是“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还是“南橘北枳”? 答案是:在严格而广泛的测试之前,两种可能都有。

经过上百年去芜存菁的改进,许多技术信号仍然在成功地使用着,只因为一个原因:信号产生利润的概率保证了交易者按信号的出现来行动,否则,是不会有连续的可信度的。既然这些信号在其它市场很管用,那么就假定它们在中国市场也会同样有效。如果说,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初期,由于数据匮乏,这种假定只是市场分析人士的一种无奈选择(没有足够的样本量,就没有真正的统计),那么,当中国股票市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从当初仅仅几支股票的袖珍型市场,发展成为拥有近2000家上市公司的大型证券市场(截至2010年12月17日 – 这天是中国股市20周年纪念日 - A股市场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995家)。在20年的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数百万个交易数据,已经使得专门针对A股市场的统计分析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必要性,也有了技术上的可行性。

计算机使得搜寻和观察K线的构成变成了一个相对简单的过程。优秀的搜索程序提供的出色服务可以使K线形态在很短时间内被定位和研究。K线图形态和技术指标并不神秘,但是学习和运用好它们的确不太容易,而其有效性也应该建立在统计概率的基础上。

我希望找到这样一种书籍或软件,它既言简意赅地介绍技术分析的常用工具,又真实准确地提供这些工具在A股市场的应用效果,在遍寻而不得之后,我决定自己干。这个过程并不复杂,主要按以下三个步骤执行:

  1. 挑选要测试的指标和K线形态。指标入选的标准是“最常用的”,我从国内主流股票行情软件中分类整理出最常用的十五个技术指标,比较选取它们各自的默认参数,除此之外,又添加了一个在趋势交易中被广泛应用的指标 –贝塔系数(β)。至于K线形态,在测试工作开始之前,我们既不知道哪些是有效的,也不知道哪些是“常见的”,虽然我从有关技术文献和股票软件中找到80多种K线形态的介绍,但最后只有77种确实在A股市场出现过的K线形态被收录在统计报告中。
  2. 对确定的信号进行测试和统计。所有K线图形态都可以发出或强或弱的买卖信号(这也许是K线图之所以影响如此广泛的原因之一),但是有一些技术指标并不能单独提供买卖信号(比如能量潮和贝塔系数),因此只有一部分技术指标被测试。K线图形态的识别和预测准确率的统计相对容易。由于大多数技术指标都可以通过读数、穿越、背离以及形态四种方式提供买卖信号,而计算机程序识别背离和形态还比较困难,因此对技术指标发出的信号主要是通过读数和穿越获得。
  3. 整理和分析统计结果,并将经过测试的K线形态与技术指标的定义、用法以及效果汇集成册。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成因,它不是什么专家大师多年炒股的心得感悟,而更像一份金融工程师完成的实验报告。希望它可以成为一本有价值的参考手册供读者日后查阅。每种K线图形态和技术指标都给出了尽量标准的定义和解释,以及在A股市场的绩效表现,便于读者快速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