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1。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2。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3。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4;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5;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6。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7。故其战胜不忒8。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9,败兵先战而后求胜10。善用兵者,修道11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12。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13。故胜兵若以镒称铢14,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16,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注释】
-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首先要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致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和寻求敌人可能被我战胜的时机。
- 胜可知,而不可为:胜利是可以预知的,但敌人有无可乘之隙,被我战胜,则不能由我而定。
-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所以采取守势,是因为取胜条件不足;所以采取攻势,是由于取胜条件有余。
-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九,泛指多数,不是具体的规定。九地,极言深不可知;九天,极言高不可测。藏九地之下,指极其深地隐藏自己的力量。动于九天之上,指极其高明地发挥自己的威力。
- 非善之善者也:不算是好中之好的。汉简《孙子兵法》作“非善者也”。
-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汉简《孙子兵法》作:“所谓善者,胜于胜者也。”
-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汉简《孙子兵法》作:“故善者之战,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
- 不忒:忒(tè),差错、疑误。不忒,无疑误,确有把握的意思。
-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指能取胜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才同敌人作战。
- 求胜:期求胜利,这里含有寄希望于侥幸取胜的意思。
- 修道:指从各方面修治“先为不可胜”之道,如政治、军事、自然各方面条件的准备等。
- 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度,计算长短的尺寸叫度。这里的度,一说指忖度、判断的意思;二说指国土的大小;量,计算粮食多少的升、斗等叫量,这里指容量的限度,即战场容量;数,数目的多少,这里指敌对双方可能投入的兵力数量;称,就是衡,衡量轻重叫衡。这里是说权衡,指双方力量的对比。
-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一说,指根据战地地形的险易、广狭、死生等情况,作出利用地形的判断;根据对战地地形的判断,得出战场的容纳限度,即战场容量;根据战场容量的大小,确定作战部署兵力的数量;根据敌对双方可能投入兵力的数量,进行衡量对比;根据双方力量的对比,判断作战的胜负。另一说,度,指土地幅员的大小;量,指物质资源的多少。这样,此句意为:敌对双方土地面积不相等,就产生幅员大小的“度”的不同;幅员大小不同,就产生物质资源多少的“量”的不同;物资多少不同,就产生所能动员和保持兵力众寡的“数”的不同;兵力众寡不同,就产生军事力量对比的“称”的不同;力量对比不同,就产生了战争胜负的不同。
- 镒(yì)、铢(zhū):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镒为二十四两(一说为二十两),一两为二十四铢。镒比铢重五百多倍。这里用来比喻两军实力的悬殊。
- 胜者之战民也:胜利者指挥士卒打仗。胜者,胜利者。民,作“人”解,这里指士卒。《势篇》中有:“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这里的“战人”与“战民”同一意义。汉简《孙子兵法》作:“称胜者战民也。”
【题解】
郭化若: 《孙子》用“形”这一概念(范畴)名篇,全篇主要是讲战争的胜败是由客观物质条件为基础而决定,并讲如何善于利用这些条件。形,简单地说就是有形的物质。《孙子》不把这种客观物质力量看成死的、静止的、孤立的。他在篇末用“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这样形象思维来指明要把物质力量集中,并决开这积水,让它从八百丈陡溪上倾泻而下,这种迅猛的运动速度乘积水的重量以加强其冲击的能量。把物质看成运动中的物质,这在古代军事理论家中可算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