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1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2。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3,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4。攻而必胜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5,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6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7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8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9,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10,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11之兵虽多,亦奚12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13也,敌虽众,可使无斗14。
故策15之而知得失之计16,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17。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18,智者19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20,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21,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22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23;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注释】
- 趋战:仓促应战的意思。趋,疾行、奔赴。
- 致人而不致于人:致,引来,这里是调动的意思。致人,就是调动敌人;不致于人,就是不被敌人调动。
- 出其所不趋:出兵要指向敌人无法急救的地方,也就是击其空虚的意思。汉简《孙子兵法》此句作“出于其所必趋”,《太平御览》等此句作“出其所必趋”,均为“攻其必救”之意。
-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行军千里而不疲劳的,是因为行进在敌人没有设防的地区。汉简《孙子兵法》作:“行千里而不畏,行无人之地也。”
- 进而不可御者:进攻而敌人不能抵御。汉简《孙子兵法》作:“进而不可迎者。”
- 攻其所必救:攻击敌人必须要救援的要害之处,以便调动敌人。
- 画地而守:指不设防就可以守住,比喻非常容易。
- 乖其所之:即改变敌人的去向,把它引向别的地方去。乖,违背、背离,这里是改变的意思;之,这里作“往”字讲。
- 形人而我无形:第一个“形”是动词,第二个“形”是名词。形人,就是设法把敌人的内部情况显现到外形上来,也就是用各种侦察手段察明敌情,或使敌人暴露;我无形,就是隐蔽自己的行动和意图,使敌人看不出我军形迹。
-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我军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兵力分散在十处。汉简《孙子兵法》作:“我榑而为壹,敌分而为十。”
- 越人:即越国人。越,春秋时国名,亦称于越,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
- 奚(xī):疑问词,何的意思。
- 胜可为:指胜利是可以争取到的。孙子在《形篇》中说:“胜可知而不可为”,是说胜利可以预知,但不能凭主观愿望去取得,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行。此处又说“胜可为”,是说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将帅巧妙的指挥取得胜利。不难看出,这两句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郭化若:《形篇》说“胜可知,而不可为”,主要指敌我双方主客观条件对比,我占优势的就有了胜利的基础,也就是有了胜利的可能性,所以说“胜可知也”。本篇讲了“形人而我无形”使敌“无所不备”,形成“无所不寡”,左右前后不能相救,这样就使胜利经过正确的战争领导不但可以看到,而且也可以人工取得,所以言“胜可为也”。前面讲了“胜可知”,后面又讲“胜可为”,这是《孙子》的贡献,可惜它对这两者辩证的关系,未能阐述明白,这在逻辑上是个缺点。)
- 可使无斗:可以使敌人兵力分散而无法用全力与我交战。
- 策:策度、筹算,这里是根据情况分析判断的意思。
- 得失之计:这里指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长短。
-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角、角量、较量,这里指进行试探性的进攻。此句是说,经过试探性进攻,就可了解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情况。
-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深间,指深藏于我方内部的间谍。因我虚实不露,变化无穷,所以深间也无法窥测;深间,也有人解释为高明的间谍。
- 智者:这里指狡猾的敌人。
- 形:形态,这里指作战的方式、方法。
- 战胜不复:指作战方法灵活多变,每次取胜的方法都不重复。
- 兵形:用兵的规律。形,方式、方法,这里是指有规律的意思。
- 避实而击虚:指避开敌人实力雄厚之处,攻击其空虚薄弱的地方。
【题解】
郭化若: “虚实”是《孙子》用这一对对立的范畴为篇名。篇中中心思想,是阐扬虚和实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变化的。这里说明敌军有“实”必有“虚”,无论怎样配备,都必然有弱点暴露,而且我能设法造成敌之弱点,然后“避实击虚”。“避实击虚”是孙子战略思想中主要的一个原则。篇中主要论述争取主动,避免被动;造成敌人弱点,迫使或诱使敌之兵力分散疲惫,我则集中兵力,以逸待劳,一发现敌之弱点则应迅速乘虚而入,攻其无备,“因敌而制胜”。于是得出:“胜可为也”的结论。篇名《虚实》,竹简作“实虚”,不取。